江西省南丰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南丰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抚州市南部。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拥有千岁贡品——南丰蜜桔、千载非遗——南丰傩舞、千古才子——曾巩、千秋古窑——白舍窑、千年古邑——南丰古城等“五张名片”,被誉为“世界桔都、休闲南丰、中国傩乡、曾巩故里”。
历史沿革
汉为南城县地,隶于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南城南境三乡置南丰县,县治在土屯耆,以其常产嘉禾初名丰,因徐州有丰县,而本邑位处省郡之南,乃冠南字为南丰,别号嘉禾。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县并入南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复置南丰县,属抚州。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又并入南城县。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复置南丰县,县治迁嘉禾驿(今琴城南隅),仍隶于抚州。元至元十九年四月初一日(1282年5月18日),县升格为南丰州,直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明洪武三年(1370年)冬废州复为县,隶于建昌府。一九一四年属豫章道,一九二六年隶于江西省,一九三二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军区抚州军分区第四八三团第一营解放南丰,属抚州分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丰县隶属不变。1950年9月13日,抚州分区改为抚州区,南丰县属之。1952年8月,抚州区更名为抚州专区,属抚州专区。1967年3月,抚州专区改为抚州地区,属抚州地区。次年2月,地区复改为专区,属抚州专区。1971年1月22日,专区再度改为地区,属抚州地区。2000年7月10日撤地设抚州市,南丰县均属抚州。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设置6区:一区(设县城胜利路,次年7月迁至朝仙)辖游军、沙岗、朝仙3乡和城关镇;二区(设官塘,次年7月迁至市山)辖市山、官庄、宝石、三溪、甘坊5乡;三区(设洽湾)辖东坪、西坪、洽湾、菜溪、太源5乡;四区(设太和,1952年5月迁至傅坊)辖桑田、杭山、康都、石咀4乡;五区(设白舍)辖耀里、杨林、白舍、中和、鄱阳5乡;六区(设洽村)辖西溪、洽村、苦竹3乡。总共25乡、1镇、166行政村和城厢21阊。
1951年1月1日,增设城关区,全县共7区,下辖68乡(合计185行政村)和10街:
1952年4月,全县改为8区,下辖74乡和10街:城关区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街。
1953年9月,撤销城关区,设置城关镇。
1954年4月15日,洽村区苦竹等12村划归广昌县(时属赣南行政区。1983年8月后属抚州地区)。因此地钨矿已大量开采,改隶赣南后,在矿业生产上便于统一领导与管理。
1955年2月,全县7个区分别以朝仙、市山、洽湾、傅坊、白舍、洽村、桑田名之。
1956年5月21日,实行撤区并乡,除保留城关镇(下辖3个联街)建制外,区一级行政机构一律撤销。
1957年3月15日,重新设置5个区,全县共5区1镇,下辖34乡和3联街(合计9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58年9月4日,全县人民公社建社试点工作在城关镇和市山区的朝仙、市山、水北、耀里4乡展开。14日,城关镇的3个联街、果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0个手工业社和市山区的朝仙、市山、水北、耀里4乡组成红旗人民公社。30日,原5个区的30个乡分别成立东坪、洽湾、沙岗、古城、三溪、桑田、朱坊、太和、白舍、洽村、傅坊11个人民公社,连同红旗人民公社共12个人民公社,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5个区全部撤销,同时将34个乡合并为12个乡,实行乡社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不久12乡一律撤销)。11月30日,红旗人民公社改称市山人民公社。全县12个人民公社共184个生产大队、831个生产队。
1959年1月,增设琴城人民公社,下辖果园、朝仙、桥背、考坑4个生产大队、24个生产队。
1960年7月12日,在全国城市人民公社化热潮中,琴城人民公社转为城市人民公社(原郊外的朝仙、考坑生产大队已改由市山农村人民公社管辖)。至是全县共有12个农村人民公社和1个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3月,撤销沙岗、桑田2个人民公社。7月3日,增设长岭、莱溪(以上从洽湾划出)、梓翠、耀里(以上从市山划出)、太源(从古城划出)、樟坊(从太和划出)、中和、鄱阳(以上从白舍划出)、石咀(从傅坊划出)9个人民公社。11月30日,恢复沙岗、桑田2个人民公社,增设水南(从市山划出)、军峰(从三溪划出)、池渡(从白舍划出)3个人民公社;同时撤销琴城人民公社,恢复城关镇的建制。自是全县共有24个人民公社和1个建制镇。
1964年5月,将长岭、太源、军峰、池渡分别并入洽湾、古城、三溪、白舍人民公社。全县实有20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
1966年11月6日,莱溪并入洽湾人民公社,梓翠、耀里并入市山人民公社(原耀里的望天生产大队划归白舍);撤销水南人民公社,成立红卫综合垦殖场;桑田并入古城人民公社;樟坊并入太和人民公社;鄱阳并入白舍人民公社;洽村人民公社与长陂农林牧垦殖场(1958年1月8日成立)合并称长红综合垦殖场;石咀并入傅坊人民公社。是时,全县共有11个人民公社、1个镇和2个垦殖场,即:东坪、洽湾、沙岗、市山、古城、三溪、朱坊、太和、白舍、中和、傅坊人民公社,城关镇和红卫、长红综合垦殖场。
1967年3月20日,撤销红卫综合垦殖场,成立红卫人民公社(驻河东)。
1968年11月6日,撤销红卫人民公社,其辖区划归城关镇。12月,实行扩社并队,东坪、沙岗、中和、太和分别并入洽湾、市山、白舍、傅坊人民公社;恢复洽村人民公社,并将朱坊并入之。自是全县1个镇、7个人民公社,下辖86个生产大队、690个生产队。
1970年12月15日,撤销城关镇,设立城关镇人民公社。同时,洽湾人民公社复置上店生产大队;古城人民公社的莱溪、杨梅坑、大堡划归城关镇人民公社(大堡不久并入水北)。全县共8个人民公社,下辖86个生产大队、685个生产队(城关镇增21、市山减1、古城减17、白舍增8、洽村减2、傅坊减14)。
1971年11月18日,将城关镇人民公社的莱溪、杨梅坑、洽湾人民公社的九联、古城人民公社的东方、石渠划出恢复莱溪人民公社;将洽湾人民公社的朱源、东坪、甘泉、邱坊划出恢复东坪人民公社,并复置田溪、南洲生产大队;洽湾人民公社复置石磜、桃源、黄坊生产大队;市山人民公社复置进贤、西村生产大队;古城人民公社的源窠划分为东堡湾、姜源生产大队,复置陆家、寨俚、荷田岗、根竹生产大队,另将司前划归太和人民公社;三溪人民公社复置石邮生产大队;将白舍人民公社的杨林、中和、河东、周源、高峰划出恢复中和人民公社,并复置磜下生产大队;洽村人民公社复置周坊、姜源生产大队;将傅坊人民公社的店前、太和、前坊、樟坊、下洋、丹阳、康都和古城人民公社的司前划出恢复太和人民公社。
全县共12个人民公社,下辖102个生产大队、873个生产队(其中城关镇66、东坪40、洽湾70、市山94、莱溪64、古城103、三溪61、太和80、白舍96、中和51、洽村78、傅坊70)。
1972年11月4日,调整社队规模:城关镇人民公社复置艾源、茅店、徐家边、朝先(仙)、大堡生产大队;东坪人民公社复置下堡、王田生产大队;洽湾人民公社复置浆坑、上游生产大队;将市山人民公社的熊坊、操坊、沙岗、进贤划出恢复沙岗人民公社,并复置胡坑生产大队;市山人民公社的梓翠划分为翠云、梓和生产大队,同时复置坪埠、竹源生产大队;莱溪人民公社复置后举(1958年成立时称上杉塘)、上潺生产大队;古城人民公社复置新圩上(1958年成立时称李胡)、下堡、西源、水口生产大队;三溪人民公社复置云山、庙前生产大队;太和人民公社复置下桐、杭山生产大队;白舍人民公社复置上井、罗坊、珠湖生产大队;中和人民公社复置桥头(驻徐家)、磜下、桥口、邹坊、石源生产大队;洽村人民公社复置上古、黄龙坑生产大队,同时新置溪东生产大队;傅坊人民公社复置荷塘、田南、田心生产大队。全县共13个人民公社,下辖138个生产大队、1053个生产队。
1973年冬,市山人民公社的耀里划分为前山、石谦、耀里生产大队;沙岗人民公社增置2个生产队。全县共13个人民公社,下辖140个生产大队、1055个生产队。
1974年,傅坊人民公社复置梅林生产大队;沙岗、市山、莱溪、三溪人民公社各增置1个生产队,中和、傅坊人民公社各增置3个生产队,白舍人民公社增置4个生产队。全县共13个人民公社,下辖141个生产大队、1069个生产队。
1975年,洽村人民公社增置1个生产队;其余照旧未变。
1976年1月11日,恢复城关镇,将原红卫划出成立城郊人民公社(驻桥背),市山人民公社复置贯巢生产大队。全县共13个人民公社、1个镇,共辖142个生产大队、1070个生产队。
1977年8月20日,城郊人民公社复置下坊生产大队;将古城人民公社的东堡湾、姜源、陆家、太源、寨俚、路头、下堡划出恢复太源人民公社,并复置高家、黄家生产大队;古城人民公社复置萧坊(原名汤家窠)、樟坑生产大队,新置竹山下生产大队;傅坊人民公社复置立新(原名垆坑)、杨家生产大队。全县共14个人民公社、1个镇,下辖150个生产大队、1102个生产队(其中新增生产队的有东坪、沙岗、白舍各1,洽湾5,市山10,城郊、三溪各2,太源61,太和13,傅坊8;撤销生产队的有莱溪5,古城57,中和9,洽村1)。
1978年,沙岗人民公社增置新建(驻严家)、陶田(驻上堡)生产大队;市山人民公社复置南坑、官塘、考坑生产大队;白舍人民公社复置下陂、岭头、张家、罗家生产大队,增置枫江生产大队;洽村人民公社复置里罗坊生产大队;傅坊人民公社复置田陀生产大队。除城关镇、沙岗人民公社外,各人民公社下辖的生产队也都有所增加:东坪13、洽湾2、市山3、城郊5、莱溪6、太源6、古城4、三溪3、太和6、白舍10、中和11、洽村1、傅坊11。全县共14个人民公社、1个镇,下辖162个生产大队、1183个生产队。
1979年10月24日,将洽村人民公社的宝石、藕塘、朱坊、西溪、里罗坊、黄砂及三溪人民公社的坪上划出恢复朱坊人民公社。全县共15个人民公社、1个镇,下辖162个生产大队、1277个生产队。
1980年,市山复置包坊;城郊的朝先改隶城关镇;莱溪复置上井、西山、黄满;朱坊的坪上改隶三溪,复置禾溪、西坑;白舍复置下甘、田东、磜民(因与中和磜下同名,故避改之);洽村的周坊改隶朱坊,复置大岭背、东村、饶家、新田;傅坊复置石窠。全县共176个生产大队。198年,朱坊复置田边生产大队;洽村的溪东生产大队迁址长陂。全县共177个生产大队。1982年城关镇增置新建路、解放路居民管理区,共5个居民管理区,计114个居民小组。
1983年4月22日,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县内大队不能重名的规定,将洽湾的黄家、莱溪的杨梅、大源的下堡、朱坊的罗坊、白舍的上井、洽村的姜源分别更改为黄家堡、杨梅坑、塅背、里罗坊、茶亭、玉浆源;同年9月14日,县人民政府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城关镇更名琴城镇,城郊、古城、朱坊人民公社分别更名桥背、桑田、西溪人民公社;是岁,琴城的朝先、白舍的战天、中和的高峰生产大队仍用民间惯称朝仙、望天、古竹生产大队,太源的姜源生产大队以其驻地更名为墩里上生产大队。
1984年3月,全县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设。原白舍人民公社划分为白舍镇、波罗乡,其他人民公社全都改建为乡;原有生产大队一律改为村。全县共15个乡、2个镇,下设176个村、1257个村民小组。
1985年4月8日,太和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全县共14个乡、3个镇,下设176个行政村、1287个村民小组(其中白舍增3、太和增8、东坪增1、洽湾增8、桥背减3、中和减1、波罗增2、傅坊增12)。
1986年,全县增村民小组7个(其中太和、洽湾、市山、中和、波罗各1,傅坊2),共1294个村民小组。
1987年,全县增村民小组5个(其中太和、洽湾各1,傅坊3),减村民小组4个(其中东坪3,波罗1)。至此,全县17个乡、镇共辖176个村民委员会(次年5~7月改建成村公所)、1295个村民小组(次年5~7月改建成村民委员会)。
1988年全县总面积1909.28平方公里,辖15个公社、一个镇和一个县办垦殖场;3街个道管理区,180个大队,1,394个生产队,1,224个自然村。
1990年10月太和镇新设太和居委会。
1994年,全县撤销村公所,重建村民委员会;撤销村民委员会,恢复村民小组。全县设176个村民委员会,1325个村民小组。
1999年1月琴城镇增设仓山路居委会。
2001年1月琴城镇增设大道居委会,胜利路居委会并入解放路居委会。
2001年7月洽湾、桑田撤乡建镇。
2001年11月桥背乡并入琴城镇,沙岗乡与市山乡并为市山镇,西溪乡与洽村乡并为紫霄镇,中和乡与波罗乡并入白舍镇。至此,全县辖7镇(琴城、太和、白舍、市山、洽湾、桑田、紫霄)5乡(三溪、东坪、莱溪、太源、傅坊)1场(长红垦殖场)。
2003年,市山镇南坑村并入翠云村。至2003年底,全县下设8个居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委员会,1342个村民小组。
2022年全县国土面积1920平方公里,辖7镇5乡1场,总人口3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