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封为什么爵位(张骞封为什么爵位)
霍去病封为什么爵位?是不是汉武帝赐给他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霍去病的封号是什么,他的封号是骠骑将将军,也就是说他是骠骑将军的儿子,那么他的父亲是谁呢?他的父亲是卫青。卫青是西汉名将,他的儿子霍去病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将军。霍去病在年轻的时候就跟随舅舅卫青一起征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1、古代战功赫赫的将军一般封为什么?
古代战功赫赫的将军一般都会有封爵的,例如最著名的冠军侯霍去病。
2、侯为什么是汉代最高爵位?
优质回答1:
汉朝开国沿袭了秦朝的军功爵位制度,所以,武将通常情况下,最高是侯爵。汉朝的最高爵位是彻候,又称万户侯。
汉的军功爵位,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军衔,以现代参照一下,大致上,公士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下士,上造相当于上士,而不更、簪袅则相当于军士长,再往上,以此类推。
军功爵位的次高级,关内侯,无封地,有食户,可以食租税。
军功爵位的最高级,列侯,有封地,列侯的封地为一个县,户数为一万户左右,因此,称为万户侯。需要说明的是,汉帝国皇族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而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则也封为列侯。列侯的具体例子,如,朱虚侯刘章、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定远侯班超等等。霍去病的侯爵封地为南阳郡冠军县,张骞的侯爵封地为南阳郡博望县,后来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就在此处。
在东汉时期,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内乡侯、亭侯、内亭侯,大致来说,县侯的封地是一个县,乡侯的封地是一个乡,亭侯的封地是一个村;至于内乡侯、内亭侯,意思是都市里的列侯,没有封地,只有食户,可以收租,食租税。
至于关内侯,则仍比列侯低一等。
缴租税的户数,具体是:县侯八千到一万户,乡侯四千到五千户,内乡侯两千户,亭侯五百户,内亭侯三百户一千口,关内侯三百户五百口。
县侯,以县名为封号,但称呼中不必说出“县侯”两字,而是可以直接说“侯”,比如,东汉三国时期的吕布,封为温侯,爵位是县侯,封地是温县,直接称温侯;而乡侯、亭侯,可以以所在县为封号,但必须表明是乡侯、亭侯,比如关羽,由曹操实际掌权的朝廷加封爵位,爵位是亭侯,封地在汉寿县境内,因而称汉寿亭侯。
乡侯、亭侯也有以美称或方位为封号的,比如,诸葛亮封为武乡侯,爵位是乡侯,封号为武,张飞是西乡侯,爵位是乡侯,封号为西,曹魏也有几位西乡侯和武乡侯,以及左乡侯、右乡侯等。至于内乡侯、内亭侯,则都是相应低一等,常常是没有封号的。
优质回答2:
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彻侯)、关内侯。列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
唐朝、宋朝有县侯;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优质回答3:
“侯”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爵位,那万户侯,顾名思义,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这么一个“侯”,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汉代的开国元勋萧何、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卫青、霍去病都被封为万户侯。
这个“侯爵”在汉代是非常稀少的爵位,万户侯那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之所以稀少呢,是因为这个侯爵是可以毫不损耗的传给子孙,世袭罔替的,只要安分守己,可以说是吃穿不愁。(当然如果犯法了也是会被剥夺爵位的)
所以在汉代,想要被“封侯”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刘邦就立下了一个规矩,叫“非功不侯”,就是没有战功就没有资格“封侯”。大汉开国的时候,刘邦对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进行分封,封了多少个侯呢?143个,其中的139位都是靠军功换来的。
3、霍去病有后代吗?
优质回答1:
没有。
霍去病有亲生儿子叫霍嬗,但年仅十岁就死了,自然没有来得及给霍去病留下后人。
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在临死之前请求汉武帝,将自己兄长的孙子霍云、霍山过继给霍去病,继承霍去病的爵位,让霍去病的香火不至于断绝,皇帝答应了,于是霍去病就这样有了两个孙子,虽然是过继的,但从宗法的角度上来说,那确实就是自己的亲孙子。
地节四年(前66年),包括霍云、霍山在内的霍氏一族谋反,消息走漏,整个霍氏一族都被诛杀,霍去病就这样绝了后。
优质回答2:
没有后代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
优质回答3:
霍去病是有后人的,他的亲生儿子名字叫做霍嬗,在霍去病去世以后,便继承了“冠军侯”的爵位,很受汉武帝的疼爱,哪怕是去泰山封禅也将其带在身边,然而他的特质不太好,可能是由于一路太过颠簸,从泰山封禅回来后没多久就病死了,年仅十岁。
优质回答4:
霍去病有着后代存在,他有着一个一个私生子霍璮,这也是霍去病唯一的子嗣,可以说这样的霍去病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了。
4、张骞为什么被剥夺爵位?
优质回答1: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然而人生难免有低谷。在汉武帝发动的一次对匈奴大规模反击的战役中,作为统领的张骞因为迷失方向而贻误了军机。他本人也因此被贬为庶人。多年后,张骞再次受命出使西域并成功归来,他再一次受到了汉武帝的封赏。
然而这封赏终究是来得太晚了一些。不久,张骞病逝。
优质回答2: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被汉武帝封为博望候。在战神霍去病发起的二次河西之战中,他和李广奉命率领大军出击。
但李广先走一步,在路上遇到了4万匈奴军队伏击,由于张骞率领军队晚到一步,致使李广的军队损失惨重。
河西之战结束后,李广,张骞回到了长安,就被汉武帝剥夺了爵位。
5、为什么在三国中无人提起霍去病?
首先,卫青与霍去病的出身,是司马迁鄙夷二人的根源。
卫青和霍去病的出身,那是相当之低。
先说卫青,卫青的母亲叫做卫媪, 而她名字中的这个“媪”,其实就是老太太、老妇人的意思,原本是不能用来当做名字的。
但在史料中,卫青的母亲均被称为卫媪,足以说明,她的社会地位极低,不然也不会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根据《汉书》中的记载,卫媪原本是个仆人,在她成年之后,与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卫姓男子结合,生下了三女一子。
这三女一子中,长女便是后来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
而在生下三女一子后,卫媪又认识了在平阳侯府做事的小吏郑季,两人日久生情,私通后卫媪又生一子,而这个儿子便是卫青。也就是说,卫青是他的生母卫媪与旁人私通后生出来的,即“私生子”。
正是因为是私生子,所以,卫青小时候的命运相当悲惨,在他幼年的时候,母亲卫媪因为无暇照料他,同时也没有能力养活他,所以,早早的就把他送到了生父郑季那里。
但到了生父郑季之处后,卫青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愈加艰苦,他不仅被郑季安排去放羊,同时还得忍受郑季两个儿子的欺辱,那日子,可以说是要多惨就有多惨。到了后来,卫青实在是忍受不了虐待,才鼓起勇气回到了母亲身边。
但回到母亲身边,虽说不再挨打受骂,但日子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并且为了生计,卫青和母亲一样,成了平阳侯府的一个仆人。
而当时卫青负责的工作,就是料理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马匹,因此他当时有个专门的职务名称,叫做“骑奴”。
这便是卫青的出身,说白了,卫青早期只不过是一个地位卑贱的私生子,同时还是平阳侯府的一个小奴隶,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命运,几乎与蝼蚁一般无二。
说完卫青,再来说说霍去病,按亲戚关系来讲,卫青是霍去病的亲舅舅。
当初,卫青的生母卫媪,与一个卫姓男子生下的三女一子中,次女取名为卫少儿(这名字真够随意的),由于卫青是卫媪的幼子,因此就该称呼卫少儿为二姐。
卫少儿一直跟随着母亲卫媪,因此,在她稍微大点后,同样也进入平阳侯府,成了一个地位低下的侍女。而在当侍女期间,卫少儿结识了同样在平阳侯府做事的霍仲孺,两人一见倾心,私下便定了终身。自然而然的,卫少儿怀孕生子,而生下的儿子,便是霍去病。
当然,之后霍仲孺不愿承担责任,偷偷跑回老家结婚生子,留下卫少儿母子孤苦伶仃,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但不管怎么说,霍去病与舅舅卫青的身世一样,均是私生子,同时期生母也都地位卑贱。
正是因为如此,太史公司马迁才会对卫青与霍去病二人多有轻视,毕竟当时的司马迁,也确实有轻视他们的资本。
司马迁出身世家,有资料记载,司马迁的远祖,乃是黄帝之孙颛顼,当然,由于太过久远,这一点已经不可考。
但在战国时期,司马迁的祖上还是出过不少大人物的。
比如他的八世祖是秦国大将司马错,六世祖为秦国大将司马靳,之后的几代人中,均在秦汉时期担任过朝廷多个职务。
说得简单点,司马迁属于是官宦之后,世家子弟。
正是因为出身的不同,世家子弟的司马迁,对出身卑贱的小骑奴卫青,以及私生子霍去病,自然就看不上眼了。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门第观念还是相当重的。
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对于同为世家出身的李广,在感情上就更为亲近一些,因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对李广多有曲笔回护也就能够理解了。
在这种基础上,霍去病曾经干过的一件事,更让司马迁对他的意见更深。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广之子李敢因为父亲之死一事,对大将军卫青颇有意见,在他看来,父亲的死卫青要负绝大部分责任,因此,他就找了个机会,闯到卫青府上,并出手打伤了卫青。
而卫青对于李敢的报复,并没有太大反应,而是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但不曾想最终还是被外甥霍去病得知。
在霍去病得知舅舅被李敢打伤后,极为恼火,因此也就恨上了李敢,而在不久后,汉武帝刘彻带着霍去病与李敢同去甘泉宫狩猎,在途中,霍去病十分干脆的用弓箭射死了李敢。
这件事最终被汉武帝压了下来,但当时朝中文武差不多都知道李敢是死于汉武帝之手,而司马迁自然也一清二楚。
本身他李广的遭遇就多有同情,如今,霍去病居然射杀了李敢,这无疑就意味着霍去病站在了李家的对立面。
而从感情层面来讲,站在李家对立面的霍去病,就如同也站在了司马迁的对立面。
因此,对出身低微的卫、霍二人一直没什么好印象的司马迁,在下笔时,顺带着黑上霍去病几句,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其次,卫、霍的发迹过程,让司马迁极其反感
我们都知道,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功勋卓著,但在司马迁看来,卫、霍二人能上位,靠的是裙带关系。
当然,这一点司马迁并没有说错,卫青和霍去病能发迹,确实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前文讲到,卫青的母亲在生卫青之前,共生了三女一子,其中长女为卫子夫,而卫子夫在长大后,最先是平阳侯府的一个歌女。
之后,年轻的汉武帝某次去平阳侯府看望姐姐平阳公主,在酒席宴上,被美貌的卫子夫所吸引,随即将其宠幸,并又将其带回了宫中。
也正是因为有了卫子夫被汉武帝宠幸,才有了卫青之后的逐渐发迹。
同样,霍去病也是如此,他能在幼年时就过上汉朝上流社会的生活,并且还能在少年时期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所有的大前提,都是因为卫家出了一个卫子夫。
因此,单从这一点来讲的话,司马迁所说的卫、霍二人是靠裙带关系上位并没有错。
但问题是,卫子夫只是卫青与霍去病二人能够被汉武帝启用的敲门砖,如果他们二人才干中庸,或者说没什么能力的话,相信汉武帝也不会在后来对他们委以重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卫青被汉武帝任用之后,最开始担任的只是一个“侍中”,这个职位在汉朝时,说白了就是一个散职,没什么权力,也没什么品级,更像是一个荣誉职位。
但卫青在干上这个职位之后,就一直随侍在汉武帝身边,并且在此期间,因表现突出,又被汉武帝提拔为正式的官职“太中大夫”。
由此可见,卫青还是具备一定的政务能力的,不然汉武帝也不会提拔他担任这个职位。
而除了政务能力之外,卫青最大的功绩自然是行军打仗,元光六年的龙城之战中,卫青首次出征,却靠着果敢冷静深入敌境,最终直捣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并且取得胜俘虏七百人的胜利。
而这一战,不仅对于卫青个人来说意义非凡,同时对于西汉来说更是令人振奋。
为什么呢?因为自白登之围后,这是西汉首次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取得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当时汉武帝派出了四路大军,仅有卫青这一路取得了胜利。
自此,卫青才真正开始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最终成为帝国双壁之一。
也就是说,卫青最初能被汉武帝启用,有姐姐卫子夫的原因,但他最终能身居高位,靠的是自身的能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换来的。
而在司马迁的笔下,卫青的上位却变成了“以和柔自媚于上”,这意思就是说,军功赫赫的卫青,成了一个靠着谄媚上位的小人。
同样,对于霍去病,司马迁则是用了一句“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进行评价,这意思就是说,霍去病从小被汉武帝宠溺惯了,是个不体恤下属的人。
并且,司马迁还紧接着举了一个例子用以说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霍去病宁可扔掉酒肉也不犒劳士兵”的典故。
总之,在司马迁的笔下,霍去病成了一个飞扬跋扈,丝毫不知道体恤下属的将领。
那么,为何他会对卫霍二人做出这种评价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在司马迁看来,卫霍二人是靠着外戚身份才得以一步登天的,这一点让他极其反感。
在司马迁的观念中,像他和李广这样的世家子弟,才应该是帝国的栋梁,才应该得到重用,而不是像卫、霍这样的外戚。
所以,即便是他们有功勋,但依然改变不了司马迁对于他们外戚身份的不认可,尤其是这个外戚最早只是一个奴隶。
但如今,这个曾经的奴隶,却身居高位,不管是官职还是爵位,都远远高于司马迁这个太史令,这不免就让司马迁感到颇为不公。
而有了这种情绪,自然就会在下笔时对卫霍二人刻意贬低,甚至,在《佞幸列传》的结尾,司马迁还不忘恶心一下卫青和霍去病。
“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佞幸列传》
把战功显赫的帝国双壁,与如邓通、赵同以及李延年这样的佞臣相提并论,足以可见司马迁是有多不待见卫霍二人了。
还有,就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不满情绪,转移到了卫霍二人身上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觉得奇怪,司马迁怎么会对汉武帝不满呢?事实上,他有多个对汉武帝不满的理由。
第一是他个人的遭遇,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迁长大后,接任了这一职位,但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话,惹怒了汉武帝。
最终,司马迁被冠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罪名,被汉武帝下令施以腐刑。
严格来讲,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惩罚,确实有些不公道,这一点无法否认,因此,作为司马迁本人来讲,自然就在心里对汉武帝颇有些意见。
第二,是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行事风格看不惯。
众所周知,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靠着卫青与霍去病,解决了汉朝的心腹大患匈奴,为大汉边陲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连年的开战,给国家和百姓确实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这一点,就让司马迁很不认同,在他看来,汉武帝颇有些穷兵黩武,动不动就“开边生事”,这不是一个合格君主该做的事情。
此外,汉武帝这个人,行事风格颇为独断,尤其是任人唯亲,这也是司马迁不满的地方。
别的不说,就说卫青与霍去病能被启用和发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汉武帝在这件事上确实有任人唯亲的嫌疑。
只不过是汉武帝运气好到逆天,卫青和霍去病这种得一个就可以安天下的人才,居然被他一次性得到了两个。
因此,在对匈奴作战取得的连连胜利下,以及在胜利后巨大的功绩光环下,汉武帝任人唯亲的嫌疑被掩盖,没有人去说他这一点。
但司马迁却看到了这一点,作为他而言,是恨不待见汉武帝这种坏习惯的。
当然,他肯定不敢说出来,也不敢在书里黑汉武帝,不过,带着这种情绪的他,捎带着看不惯深受汉武帝待见的卫霍二人,同时顺手黑上几句,他还是能做到的。
这就是司马迁为何对霍去病以及卫青评价不高的几个原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太史公司马迁治学严谨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虽说看不惯卫霍二人,但至少没有捏造和发明历史来为自己的情绪服务,单从这一点来讲,太史公还是值得后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