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崩塌是什么意思 孔融的两次人设崩塌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做人设崩塌,大概意思是指某些明星,本来塑造了很好的形象,却因为一些其他的事情,像论文抄袭啊,生活作风不好啊,甚至出言不逊啊等原因,毁了自身的形象。其实一些著名的古人,也存在人设崩塌的情况。甚至有的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就有过人设崩塌。后来他的一些事迹被传承赞誉了几百上千年后,又被今天的世人拿出来质疑一番。在我看来,人尽皆知的“好孩子”孔融,就是个这样的倒霉蛋。
孔融是谁?大伙都知道:让梨的那个啊。我们小时候如果抢别人东西了,总有人搬出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耳提面命的教育一番。那除了让梨,孔融还干过啥事?好多人估计都傻眼了,答不上来。
简单而言,这个家喻户晓的让梨神童,是孔子的后人,东汉著名的文学家,最终因为嘴贱而被曹操弄死了。
为啥我要说他是人设崩塌呢,而且是两次?在我看来,孔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曾有很好的人设。他在今天的人设就是孔融让梨,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不同观点所质疑。而他在东汉时期,人设更是一度强大的没边,然后被他自己和曹操一点一点的砸烂。
咱们先看看孔融的人设是如何建立的,这要从他牛逼的出身和生平事迹说起。
孔融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倡导儒术的汉代,这个出身就是个天然自带的光环。孔融年轻时也曾经说过一些令人惊叹的话。例如他十岁的时候去拜访当时的名士李膺,李膺不喜欢被人打扰,孔融就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李膺很奇怪,我啥时候多了这么个亲戚?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跟你的祖先老子是师徒,你说咱俩算不算沾亲呢。正好大夫陈韪进门碰到了这一幕,就说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唇相讥,说陈大夫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陈韪臊了个大红脸,而孔融的聪明就流传开来。
孔融十六岁时,在家替兄长孔褒做主,收留了当时受到党锢之祸而望门投止的张俭。后来事情败露,朝廷问罪,孔融与哥哥孔褒,还有母亲争相自首求死。虽然最后官府把罪名判给了他哥哥,但这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后来孔融进入仕途,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宦官掌权时他得罪宦官,何进得势他得罪何进,董卓做了丞相他得罪董卓。这些人早就想除掉孔融,无奈孔融当时名望太大,都不好下手。董卓实在受不了,就打算借刀杀人,把孔融派去当时黄金贼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没想到孔融到了北海,召集士民,聚兵讲武,愣是把北海国治理的不错,并抵挡住黄巾军的进攻。有一次,他实在顶不住了,就派太史慈搬救兵,请来了刘备三兄弟。这事还让刘备受宠若惊,连连感慨这么著名的名士大V竟然知道我刘备这样的小人物。
除此之外,孔融的文学素养非同一般,领衔建安七子,就连魏文帝曹丕也非常欣赏孔融的文章。孔融与当时的许多著名人物,例如蔡邕,都有着不错的关系。而且孔融为人宽厚,重视人才,喜欢提拔年轻人,所以家中经常宾客满门。他还极力反对恢复肉刑,这在当时和后世都留下了不错的口碑。
这就是两千年前,孔融的生平事迹。大家觉得这个人设立的怎么样?是不是看起来完美。没错,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设正是当时社会道德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孔融在东汉末年混的也是风声水起,家喻户晓,就连大魔头董卓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可是,这好好的人设,咋说崩就崩了呢?
要说人设崩塌,基本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把柄,也就是说你身上要有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第二,要有曝光,得有人去揭露你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很不幸,这两条都在孔融身上应验了。
孔融有才华是真的,但是他的才华更多集中在文学方面,而且多少有点恃才放旷,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说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话。他这个毛病不光得罪人,还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而孔融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可不怎么样,在有些事情上的表现也让人啼笑皆非。例如他牧守北海的时候,打不过黄巾军,就去找刘备帮忙解围。后来孔融对抗袁绍的儿子袁谭,被人家杀到家门口了,他不慌不忙,淡定的看书。最后一刻才勉强逃出生天,而自己的妻子儿女却成了人家的俘虏。
前面说过,孔融的直言不讳,先后得罪了何进董卓,最终两人还是饶了他一命。后来孔融又盯上了曹操。两人政治立场截然不同,孔融是汉室的坚定拥护者,即使刘表犯了错误,他也要极力的维护。而曹操则是汉室的威胁者,不但挟天子以令诸侯,还将刘氏家族的权利逐步蚕食。曹操明白孔融不是自己一伙的,但一开始也知道孔融影响力大,不想杀他。可是孔融却有恃无恐,不停的激怒曹操。
例如,当曹操击败袁氏后,儿子曹丕就顺手牵羊,把袁熙的媳妇纳为己有。孔融就讽刺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送给周公。曹操问孔融你什么意思,孔融就说想象一下啦。曹操北伐征讨乌桓,本来是为了解决外族侵扰问题,孔融却说让曹操顺便讨伐肃慎和丁零这两个民族,因为肃慎曾经不给周王进贡,而丁零曾经偷盗过苏武的牛羊。后来曹操体恤百姓辛苦,为了恢复生产,颁布禁酒令,喜欢喝酒的孔融百般反对,言辞傲慢。曹操忍无可忍,就对孔融起了杀心。但他也知道,想除去这样的大V,不能简单粗暴,而是要先让他人设崩塌。
想给孔融弄点罪名,这个很容易,谁让他那张嘴没有把门的,身边还有几个猪队友帮倒忙。那个曾经光着膀子骂曹操的祢衡正是这个猪队友。孔融曾经跟祢衡说过一句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父母都不值得孝敬,父亲生你本是为了满足情欲,母亲生你就像是容器中的物品,取出来就没关系了。就这句话一传出来,孔融的人设瞬间崩塌。
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谁会想到这种不孝的话竟然出自孔圣人的后人之口。再加上孔融曾经说过“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以及对孙权的使节诽谤朝政。曹操有了足够的证据后,孔融的死也就在所难免。
这就是孔融的故事,也是我说孔融第一次人设崩塌的来龙去脉。这些故事都在《后汉书 郑孔荀列传》上明确记载。不过,前面说了这么多,却丝毫没有提到一件事:孔融让梨。不是我不想说,而是人家《后汉书》没写。至于孔融让梨这件事,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人设。
有人质疑孔融让梨这件事的真实性,我们就先说一下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吧。
的确,在南朝范晔整理的《后汉书》中,没有记载孔融让梨这件事。这个故事最早记录在《世说新语》里面的融别传:“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此书与《后汉书》成书时间差不多,所以我也不好说这事一定就是假的。后来,唐玄宗的六大爷李贤(唐高宗的第六子,章怀太子,后来跟亲妈武则天闹翻而被迫自杀)在给《后汉书》做注释的时候,就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加了进去。
我个人倒不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毕竟一个四岁的孩子,家里不愁吃穿又受过良好教育,给哥哥们让个梨还是挺正常的。然而把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变成孔融的人设,则是《三字经》中那句“融四岁,能让梨”。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世代相传,孔融让梨的典故也就成了尽人皆知的故事。
那么,《三字经》里为啥要刻意提这件事,给孔融立这个人设。其实不难理解。《三字经》是由南宋人王应麟写于南宋末年,而王应麟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师从于朱熹。王应麟本来只是想写一本小学生启蒙思想指导手册,朱熹的学生自然要把儒学和理学的内容灌输在其中,孔融让梨这种好事例绝对不能错过。只是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这部《三字经》竟然流传如此久远,直到今天还被一些人拿来当作小朋友们的行为规范手册。可以说,《三字经》让大家知道了孔融让梨,孔融让梨让人们觉得孔融是个好人。因此,孔融的人设再一次设立,直到当代也在那里立着。
近些年来,人们对孔融让梨这件事的质疑声越来越多,无论是从中国孩子的学习考试,还是到西方的教育理念。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孔融为什么要让梨,他心里真的想让梨吗?他是被哥哥胁迫的吗?有人做过类似的实验,拿着大小不同的梨让一群孩子们选。如果有人选择了小的,那就得到表扬;如果选择大的,就会被批评。这样一来,即使有人想选大的,也会为了得到表扬避免批评而挑选小的。这种方法教育的孩子,都会出现一个严重的后果:撒谎,甚至有人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类似的讨论还有很多,慢慢的就有了更多的人在质疑“孔融让梨”的正确性,而不是真实性。可以说,《世说新语》和《三字经》里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给孔融搭建的新的人设,随着当今人们思想转变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在逐渐的弱化,尽管这一次他的人设没有崩的像第一次那么严重。
这就是两次人设崩塌的倒霉蛋孔融的故事。
我还是想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孔融让梨的事情,我认为是对的,也是个不错的故事。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要向孔融学习,更不要将“让梨”变成一个绑架道德的借口。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早已过去,这些故事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千万不要让孩子们盲目的顺从。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说一句孔融年轻时曾经收留的张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你不认识张俭,你总知道谭嗣同吧,来学习一下谭嗣同的这首诗:望门投止思张检,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是这个张俭,虽然我知道好多人只记住了后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