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后 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徐庶进曹营后,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
徐庶进曹营后,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增加了徐庶这位谋士的情节,促使其在民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不过,就《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徐庶,实际上则相对简单。
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自此之后,徐庶一度没有什么消息了。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还在打探徐庶的消息,听闻后为何叹息不已?
一
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但是,自公元208年归属曹操后,就一直没有徐庶的消息了。
直到延康元年 220年,曹操去世后,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
黄初四年 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魏略》中记载: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太和二年 228年,诸葛亮率第一次北伐曹魏时,还在打探徐庶的消息。
听闻徐庶与石韬 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叹息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由此,在得知徐庶在曹魏的结局后,诸葛亮忍不住叹息。
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的叹息,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二
一方面,这是为徐庶在曹魏的遭遇而感慨。
东汉末年,诸葛亮在荆州结识了四位好友,分别是徐庶、石韬、孟建、崔钧 崔州平,这四个人也被认为称之为诸葛四友。
其中,就徐庶来说,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东汉时期,中郎将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官职,至于御史中丞,则是一个给皇帝提意见的官职,同样没有什么地位。
换而言之,徐庶在曹魏的文臣武将中,根本没有什么存在感,所担任的官职也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地位和实际的权力。
至于诸葛亮的另一位好友石韬,在曹魏官拜典农校尉、郡守,郡守是刺史之下的官职,仅仅高于较低的县令,因此也不是较高的官职。
因此,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好友徐庶、石韬,都没能在曹魏获得重用。
三
值得注意的是,就诸葛四友中的崔州平和孟建,崔州平在曹魏的情况没有详细的记载,属于下落不明的情况。
至于孟建,在曹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对于孟建担任的凉州刺史和征东将军,都是曹魏较高的官职了。
在《三国志·魏书·温恢传》,裴松之引《魏略》注:诸葛亮在率军出祁山时,曾回复司马懿的信件,并在回信中,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孟建致意。
由此,相对于担任刺史一职的孟建,徐庶、石韬显然没能在曹魏获得重用,这让诸葛亮叹息不已。
因为作为曾经的好友,诸葛亮是非常看好他们的才能的。
另一方面,除了为徐庶、石韬等好友的境遇而叹息,诸葛亮的感叹,也包含了魏国人才济济的忧虑。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的强大,自然是建立人才丰富的基础上的。
四
最后,就蜀汉来说,顶尖的谋士主要就是诸葛亮、庞统、法正,可是,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庞统和法正早已去世。
而就曹魏来说,武有夏侯氏、曹氏等众多武将,文有陈群、司马懿、贾诩、刘晔等文臣。
正是因为人才济济这一原因,诸葛亮的好友徐庶、石韬没能在曹魏获得更高的官职。
而人才济济的魏国,自然会成为增加诸葛亮匡扶汉室的难度,这无疑会让诸葛亮更加忧虑。
此外,诸葛亮的叹息,也是对数十年岁月变化的感叹。
东汉末年,诸葛亮流落荆州时,结识了徐庶、石韬、孟建、崔钧 崔州平这四位好友。
彼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可是,几十年的时间过去后,不仅东汉末年的时代结束,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诸葛亮和他的几位好友,已经是各为其主了。
这种岁月的变化,自然引起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感叹。
进一步来说,蜀汉和曹魏的对立,促使诸葛亮很难和这些好友把酒言欢了。
在诸葛亮听闻徐庶的消息后,后者在公元228年的数年后病逝,可谓悄无声息的从三国这个大舞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