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根据什么条件划分的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齐、楚、燕、韩、赵、魏、秦,称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
关于春秋五霸,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缪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中,晋国在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战胜智氏后,被三家瓜分;齐国被田氏代齐,吴国、越国被楚国兼并,最终韩国、赵国、魏国、田氏齐国、楚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末期 东周灭亡前夕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从数百减少到数十。
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秦、楚、齐 田齐、韩、赵、魏,合称为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宋、卫、东周、中山、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惟中山与他国互王,《战国策》载其国之策 宋襄公一说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齐国国力最强。
三晋之中,韩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壮观,赵国多名将。
楚才晋用为知名典故。
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
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失败导致身死国灭后,公元前221年,秦军进而围临淄灭齐,结束战国群雄割据。
战国初期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
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
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
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
楚国在春秋末年被吴国入侵,国力受创,至战国初年开始恢复,在南方称霸。
战国中期 至战国中期,逐渐形成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争雄的格局。
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称霸天下,占领原属秦国的河西地区数十年,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
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更于前306年乘越国内乱的时候灭掉越国,攻占了长江下游,并设江东为郡,成为六国中疆域最广。
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 以王城为都和东周 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
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
秦孝公任商鞅推行变法使秦国走入军事强国,东方的齐国也在齐威王经营下日渐强大。
而如日中天的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 前353年和马陵之战 前341年中两次负于齐国,魏国走入下坡。
魏惠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
在此期间,魏国迁都至大梁,对今山西西南地区的旧都安邑周边重视程度下降,秦国乘机尽并魏国河西之地。
前328年,魏国开始事秦,割让上郡 今陕西北部地区予秦国,但秦国很快开始了对黄河以东魏国领土的蚕食。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
秦、齐逐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
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
各大国纷纷拉拢别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
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
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
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入侵燕国,燕王死于混乱中,但齐军军纪败坏,不久后就被迫退兵,燕昭王在国人的拥立下成为新国君。
从此齐燕成为世仇,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希望振兴燕国,洗雪耻辱。
昭王在位时期,重用了乐毅、苏秦等贤才,大大增强了燕国国力,并任用秦开为将,大破东胡和箕子朝鲜,将今辽宁大部地区和鸭绿江下游地区纳入燕国版图,箕子朝鲜被迫从辽东迁徙到鸭绿江以南。
战国晚期 楚怀王贪图小利而违背纵约,与齐断交而与秦结盟,被东方五国孤立,在垂沙之战等战役中受到齐国等国的沉重打击。
后秦背盟攻楚,并在两国盟会中俘虏楚怀王,至楚顷襄王时,秦军攻陷楚郢都,占领了楚国最初兴起的荆襄地区,楚国自此一蹶不振。
齐国经过威王、宣王两代国君的努力,在齐湣王时,国势达到鼎盛,一度与秦国并立为东西二帝,灭亡了占据淮河流域富饶土地的宋国,并且屡屡背弃承诺,侵略、欺凌诸侯,尤其是灭宋后不信守分割宋地的许诺,导致各国对齐国极为不满。
燕昭王采用乐毅的策略,任用苏秦在齐国实施反间,组织五国联军向齐国反击,齐湣王被杀,齐几乎亡国,仅存即墨、莒两城未被攻陷。
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猜忌乐毅并用缺乏才能的骑劫取而代之,齐国大将田单用火牛阵收复失地,但齐国国力大衰,之后采取亲秦政策,再也没有积极参与战国晚期的国际事务。
赵胡服骑射,灭中山,战国后期为三晋中国力最强盛,但后来在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打败,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自此无力抗秦。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
由于秦国的势力逐渐庞大,秦王统一天下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在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组成了最后一次合纵,以楚国春申君为帅,合兵对付秦国。
之后由于秦军洞悉了楚军低下的士气和战斗力,率先进攻楚军,楚军未战先逃,抗秦联军失败,各国也都收回自己的军队。
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结局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
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
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