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肺鱼不吃不喝能睡5年,到底什么来头?为何惨遭挖掘到濒危?
你知道有一种鱼可以把自己埋在地下5年不死吗?
在非洲大陆上,有这样一种鱼,它们在地下泥土中沉睡5年而不死,被誉为真正的“荒野求生大师”。最后还硬生生进化出了肺,“走”到了岸上,不可谓不励志,这种鱼就是非洲肺鱼。
可明明肺鱼已经如此“上进”,却依旧难逃濒危的命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倘若谈及肺鱼的历史,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4亿年前。没错,它们出现的时间比恐龙更早,甚至可以说它们亲眼见证了恐龙家族的诞生与消弭,是名副其实的“历史观测者”。而悠久的历史则给予了肺鱼演化的空间,他们从最初的海洋鱼类,逐步进入到了淡水环境,乃至于最后“走”上了岸。
非洲肺鱼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它们长了肺,能够在枯水期钻入淤泥中进行夏眠。
更准确地说,他们用来水外呼吸的器官是鳔。只不过它们的鳔构造特殊,内有许多小气囊,跟陆生动物的肺非常像,同时也具备着肺的功能,所以这种生物才会被称之为肺鱼。
即使是在肺鱼家族中,非洲肺鱼也是相当特殊的,因为它们能够实现细胞水平的休眠。
每当非洲旱季即将来临的时候,这些肺鱼就会钻入淤泥深处,制造一个能够包括他们身体的“容身之处”。
由于它们的皮肤可以分泌一种防止水分流失的防水层,而体内新陈代谢也会在休眠过程中降低到原来的1/60左右。所以它们预留的“养分”足够它们撑很久,以度过非洲8个月左右的旱季。
通常来说,每当雨季来临肺鱼就可以重新钻出来了,可是倘若它们休眠的地方恰好没有河水流过,那么它们将不会被唤醒。
根据科学家研究显示,非洲肺鱼可以在地下深埋3—5年左右,当预留的营养消耗殆尽后,它们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肌肉与脂肪当做“养料”,继续供它们休眠使用。
不得不说,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竟能雕琢出肺鱼这种奇特的生物。
一方面,它们是恶劣环境下的求生者,为了度过漫长的旱季,不得不放弃了鱼的尊严,进化出了水陆两套呼吸系统。另外一方面,肺鱼又长着一嘴大板牙,能够轻易压碎水底生物的甲壳,是个名副其实的“捕食者”。
然而每一种捕食者都难逃被捕食的命运,非洲肺鱼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面临的对手更为奇特。
想必大多数人都没见过这样的场景:遭遇长时间干旱、无法从河中取水的非洲人民猛挖河床,最终从泥土中挖出几条非洲肺鱼。它们将肺鱼高举起来,对着自己的嘴巴用力一拧,非洲肺鱼储存的水分就这么流进了人类的口中,而汲取到水分的非洲人直接将肺鱼随手一扔。
上述画面在非洲非常常见,只不过现实远比大家的想象更为悲惨。由于非洲肺鱼本身含有大量蛋白质,所以虽然其味道不尽如人意,但往往还是会被饥饿的非洲人带回家,做成一道丰盛的晚餐。
听到这里可能就有很多朋友觉得奇怪了,不是说“肺鱼肉质绯红、与鲑鱼颇为相似”吗?为什么我们这里会说,非洲肺鱼的味道不尽如人意呢?
其实很多朋友在这里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大家印象中味道与鲑鱼类似的肺鱼可不是非洲肺鱼,而是澳洲肺鱼。
虽然说澳洲肺鱼与非洲肺鱼同属于硬骨鱼纲、肉鳍亚纲,但是两者由于科属不同,所以在习性、肉质上完全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澳洲肺鱼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相对于非洲肺鱼来说他们更为古老,同时也更有“坚守”。
据说在过去的100万年里,它们不曾有过任何变化,自然也就没演化出“上岸生存”的能力。由于它是典型的“水中鱼类”,所以从肉质上来看,自然也就远比非洲肺鱼更加鲜嫩可口了。
同时,还要提及的是,澳洲肺鱼在澳洲可是早早就受到法律保护的物种,是不能够私自出口的,所以澳洲肺鱼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得到了优待的。至于非洲肺鱼则不一样了,只要你想吃,并且能够抵达非洲,大可以扛个铁锹随便挖,吃不完还可以带些回来当“特产”送给朋友们。
上面我们所说的自然是句玩笑话,但是也客观体现出了非洲肺鱼恶劣的生存情况。
野生动物是很难在干涸的河床下挖出潜藏的肺鱼的,但是人类完全可以,所以人类逐渐成为了这种生物的“天敌”。尤其是在非洲人民逐渐开发出渔业后,肺鱼的生存状况更加窘迫,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非洲肺鱼的数量急转直下,已然逐渐向濒危的层面靠拢。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对于非洲肺鱼的过量捕杀已然在逐渐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非洲肺鱼现在也已经被列入保护名单了。
可即便如此,非洲肺鱼的情况真的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吗?非洲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本地居民的生存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有很多人在饥饿中死去。所以要想解决过度捕杀肺鱼的问题,目前来说还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