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堡啤酒经典广告(姜云升乐堡啤酒广告)
乐堡啤酒经典广告词“开心就好”,让人印象深刻。这句广告词的背后,是乐堡啤酒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也是对自身品牌价值的诠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乐堡啤酒通过一系列创意营销活动,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也让消费者记住了这个品牌。”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乐堡啤酒此次推出的“一瓶啤酒的旅行”主题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次品牌年轻化的探索。
主编 | 十三先生
文 | 藏山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大幕已然落下,最终极具"高级感"的重塑雕像的权利拿到了本季的冠军。与"三进宫"的五条人、达达乐队、大波浪、Joyside一起共享了本季《乐队的夏天》Hot5。
第二季比之第一季被各路人马吐槽,音乐性的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过度的综艺感和各种与音乐无关的热搜让之前积攒的口碑有所下跌。
2019年8月,《乐队的夏天》(以下简称"乐夏")这档入门级的乐队扫盲综艺让整个综艺圈为之震动,没有顶流明星参与,只有真诚的制作团队,以乐队这一小众的亚文化圈层为核心,为观众展现了小众音乐的魅力,和乐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与很多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不同,《乐夏》的着力点抛弃了流量和流行,邀请的是31支相对小众的乐队。乐队的风格从金属到朋克,从雷鬼到民谣,几乎涵盖了除流行音乐以外所有的曲风。
这些乐队中有圈里成名多年的老炮,有各大音乐节的常客,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萌新。商业的也好地下的也罢,都是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没有太多的套路和剧本,只靠作品说话是第一季《乐夏》成功的一大前提。试想观众在厌倦了靠飙高音论成败,靠主流音乐来迎合观众口味的节目之后。
这样一档能打出反差的"稀缺资源"给观众所带来的,就不仅仅只是多一个选择那么简单了。更多的是启发了观众对于音乐的一种全新思考。
丰富的舞台效果,《乐夏》为乐队打造"偶像"级的演出效果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脱离了Live House和音乐节的演出环境登上《乐夏》。乐队的演出是加分还是减分?
不论是音乐节还是Live House,乐迷们其实就是亲身感受一下集体躁动的氛围,躁一下减减压。纯论听觉和视觉的享受的话,经过剪辑的《乐夏》绝对甩了现场好几条街。
先说《乐夏》的舞美效果。哪个现场出现过?草莓还是500里?迷笛还是绿放?无非就是三个LED屏,主屏播放乐队准备好的视频素材,两边的小屏播放现场的情况。
《乐夏》现场的舞美,完全是从视觉上把音乐作品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升级创作。而且所有乐队都是无差别对待。尤其是大波浪乐队的《No Such Disease》,直接刷新了大家对乐队现场的认知。
《乐夏》现场
再说听觉,软实力方面音响总监:金少刚(50年大庆以及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中国最牛的音响师没有之一。就连一众心高气傲的摇滚乐手,听到金少刚老师的名字都是点头称道。
硬件方面单单一个话筒,SHURE的团队就与《乐夏》沟通了几个月。即使是在年初疫情期间都未曾间断过。
超高水平的软硬件,决定了节目从一开始的调性就要跟同类节目拉开了一个档次。
同时改变了观众对乐队现场,只有人和乐器的固有映像。从视觉层面,让乐队的作品有了偶像级演唱会一样的可看性。
乐队生存艰难,《乐夏》帮助乐队变现暴富
乐队在不火之前的生活过得很艰难,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传统乐队收入的来源就是演出费用、专辑、音乐版税。
《乐夏》第一季里面我们就知道,刺猬乐队的子健是靠程序员的工作谋生。本季的野孩子成员都有常年街边卖唱的经历,木马乐队一年到头连轴转的跑音乐节也要被乐器耗光了收入。
《乐夏》的出现能帮助一众为音乐苟活的乐队改变生存现状么?
先说《乐夏》本身的演出费用,所有参与节目录制的乐队,一期的演出费用最便宜的大概是8K每个人(包吃住以及来回差旅费)。平均比2019年草莓音乐节的演出乐队最便宜的高出一倍!
再看乐队上了《乐夏》之后身价的暴增指数。第一季大火的九连真人,在《乐夏》还没有播完的情况下,商演的报价是50万一场,而且还排满了整个下半年的档期。比起之前自己贴钱去参加演出的情况,完全就是质和量的双重飞跃。
再看这一季Joyside,这节目还没播完就开始接商演。说实话,要是不上《乐夏》以Joyside的音乐类型和以往的名声,商业资本会青睐这样的老牌乐队?至少藏山觉得不会。
对于商演来说对位的客群和流量,是考量乐队合适与否的指标,对于这个曾经的"地下摇滚之王"来说,没有《乐夏》的加持,想到二线城市的一流商业体捞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加上后续的《乐夏》巡演等一系列的商业运作,让乐队这把"火"烧得更加持久一些。
所以藏山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乐夏》就比其它同类节目要好上很多。其它同类的乐队节目,到目前为止,没看到有如《乐夏》这般能帮助乐队翻红赚钱的。
关于专辑的收入,传统唱片业的市场,正逐渐被正版的付费数字音乐所取代。
2015年政府开始对网络音乐的侵权和盗版进行严打,逐年上升的市场规模让资本和音乐人都看到了正版付费数字音乐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曙光。
根据非官方的数据流出,小众乐音的付费水平仅仅占整个市场的2%左右。在资本的眼里,这就是一块新的蓝海市场。
数字音乐的传播力就是来源于网络和流量,而《乐夏》的影响力就是各类音乐APP的热度与排行的一个风向标。而且带红的不仅仅只是现场演唱的曲目,连带乐队之前的音乐也会被乐迷翻出来欣赏。
相比之前连收录这些歌曲都很难的境地,《乐夏》可谓功不可没。再对比流量明星,粉丝"应援"式的音乐消费,乐队小众音乐的付费群体会更加的精准和稳定。
相比之前购买渠道狭窄,推广认知不到位的问题,数字音乐的传播力和收益,比专辑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个量级。
再说版税,这种之前在小众音乐圈基本不存在的东西,在《乐夏》播出以后这就是变成一种常态了。
《乐夏》第一季,新裤子乐队的《你要跳舞吗》就被乐堡啤酒的广告相中。在此之前的话,乐队歌曲很难被广告选中。
还有接踵而来的商业代言等等,《乐夏》为乐队暴富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
资本与小众音乐的兼容有多难?《乐夏》开创新模式
本季的《乐夏》看到了达达、Joyside等一众老牌乐队重组回归去舞台。木马、野孩子走进公众的视野。后鲨、重塑雕像的权利这类各大音乐节的主力乐队也登台角逐,接受大众的审视。
禁不住有点泪目,同时也在想小众音乐圈层是否真的已经迎来了曙光?
这里还是一个出圈的问题,乐队想出圈得到更多的认可,同时又放不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嗨和优越感。看起来很矛盾,但是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主动迎合并不代表反对被认可!
乐队的角度上来说,地下状态,是保证创作不被资本和市场同质化的一个前提。这就是流行音乐(藏山称为流水线音乐),和小众音乐的一个分割线。
这一季节目上,白举纲几乎是卖惨似的调侃自己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音乐,几乎都是按照"上面"的意思来进行创作。虽然藏山不认可白的音乐,但是这句话确是说出了很多乐队的心声。
本季《乐夏》木马的《旧城之王》,野孩子的《黄河谣》也是经过微整后的的作品。
一个成熟的作品只是为了能上节目就要改,那么后续创作面对资本的时候呢?是妥协还是继续保持地下状态?
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江郎才尽后炒冷饭的悲哀,而是现阶段就没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和环境,来平衡资本市场的需求和乐队音乐的关系。
《乐夏》的出现不说是救世主,但也至少是指路明灯一样的存在。以传播力更快,影响力更大的综艺节目形式,为乐队打开了新的展示窗口。
就如野孩子的那一曲《黄河谣》。五个年纪加起来快三百岁的爷们一开口,大家就知道什么是音乐无界限了。很多人都为之惊叹,不惜冠以艺术家的名头。
要是没有《乐夏》,还要过多久这些作品才能进入大众的视线?为乐队变现。
然而《乐夏》现在给我们展现的,仅仅只是小众音乐的一个角落,就掀起了如此波澜。可想而知,更多的"稀缺资源"会给资本和乐迷带来怎样的惊喜和震撼。
对照经纪公司培养男女团,流量明星所要付出的费用和时间。厂牌签约一支独立乐队上《乐夏》所得到的曝光度和收益。从投入和产出比的角度上看,投资乐队显然要更加划算。
综艺聚焦小众文化,亚文化圈层商业变现之路
《乐夏》第二季的口碑不如第一季,音乐性的逐渐缺失和综艺性过重这两点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乐夏》二总体上还是交出了一份远高于及格线以上的答卷。
近年来聚焦亚文化圈层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小众音乐、街舞、说唱等被主流文化圈,打上非主流、叛逆等标签的文化慢慢开始翻红。被冠以"潮"的标签,隐隐有被推到流行前沿的趋势。
通过综艺让其更有话题性和观众参与感,让更多的观众有兴趣去了解,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同时让其具备商业更大的价值,得到更多的跨界的合作机会,接范围更广的商演。从而让文化圈层扩大,等到更大的发展。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类的综艺节目,能给持续输出这些差异化的内容,给市场和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麻辣娱投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