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梦:中国载人航天飞天之神舟八号
神舟八号,简称“神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八艘飞船,是中国首次进行交会对接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中建造空间站的重要前提。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于2011年11月3日与天宫一号完成刚性连接,形成了组合体 ;于2011年11月17日返回舱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区,完成对接任务。
神舟八号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
运行历程
神舟八号点火
2010年5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十八次大总体协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定了交会对接飞行任务规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及“神舟八号”飞船飞行任务纲要,协调了各系统间重大技术问题 。
2011年9月25日,用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装车间,随后将进行一系列调试、组装和检测 。
2011年10月26日,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于26日顺利转运至发射区 。
2011年10月3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方案》,内容展示中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概貌,可使公众了解掌握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任务信息、普及交会对接技术科普知识。
2011年11月1日,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长征2F遥八火箭,将神舟八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 。
2011年11月2日,神舟八号完成第5次远距离导引变轨 。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成刚性连接,形成了组合体 。
2011年11月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完成第一次轨道维持工作 。
2011年11月1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在距地面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偏航180度,建立倒飞姿态 。
2011年11月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完成第二次对接试验工作 。
2011年11月15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完成了最后一次轨道维持工作 。
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进行解体工作,飞船返回舱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区,对接任务完成 。
2011年11月21日,神舟八号返回舱开舱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进行搭载物品移交工作 。
飞行任务
任务计划
1、神舟八号发射前,天宫一号降轨至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等待交会对接。/2、神舟八号发射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的第一次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
3、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
4、组合体运行结束后,飞船于1天内返回地面,天宫一号升轨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等待下次交会对接 。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概念图
任务目的
1、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
2、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
3、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
任务特点
1、技术要求高。发射神舟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工程前期有大幅提高;载人飞行器在轨寿命比原来提高了3倍;飞船发射入轨后,要从距目标飞行器1万多千米之外,制导控制到两个飞行器相对位置偏差不能超过18厘米。
2、新技术应用多。突破了运载火箭高精度迭代制导,空间飞行器自主相对测量、制导导航和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高精度空间测量仪器,以及对接机构等关键设备攻关研制;首次采用了半刚性太阳能帆板。
3、验证难度大。虽然完成了大量地面仿真和验证试验,但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交会对接总体方案和新研设备性能指标无法在地面得到全面真实的验证,尚需通过飞行试验考核。
4、组织实施更加复杂。此次任务时间长,各飞行阶段衔接紧密,任务过程关键事件多、决策点多,对整体性、时效性和关联性要求提高,对任务组织指挥、协同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5] 。
神舟八号升空
技术状态
对接目标
天宫一号为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8.5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实验舱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前端安装被动式对接机构,可与飞船实现对接;资源舱为空间飞行提供动力和能源 。
飞船组成
神舟八号为改进型载人飞船,沿用返回舱、推进舱和轨道舱三舱结构,全长9米,舱段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千克。增加了微波雷达、激光雷达、CCD敏感器等交会测量设备,以及主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对接机构采用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后可形成0.8米的航天员转移通道。
发射神舟八号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是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对助推器、控制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等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入轨精度;火箭全长约58米,起飞质量约497000千克,运载能力不小于8130千克 。
测控通信
交会对接测控通信网由2颗天链一号中继卫星、16个中国国内外陆基测控站、3艘测量船,以及北京飞控中心和西安测控中心组成 。
着陆场地
神舟八号返回舱的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以西阿木古朗草原 。
飞行运载
搭载物品
2011年11月21日,神舟八号返回舱开舱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舱中取出的搭载物品共计8大类123种,包括农作物种子、微生物试管苗,还有中国邮政纪念贺卡、书画作品、音像制品以及旗帜等其它物品 。
技术保障
技术突破
神舟八号在前期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的设备,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的变化,在这中间,新研制的设备、新增加的设备占15%,主要突破是两个方面:
1、具备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为此新增加和改进了一些设备。如新研制了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和多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用于交会对接自主控制的飞行软件、控制软件,也是全新设计和研发的。为了满足交会对接的任务,飞船上增加配置了平移和反推发动机,同时,航天员的手动控制设备也进行了改进。
2、飞船在前期具备57天自主飞行的能力基础上,已具备停靠180天的能力。神舟八号电源帆板因为采用了新的太阳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了50%。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
航天实验
实验目的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中,开展多项航天医学实验,其主要目的为:
1、通过在轨开展航天医学研究,获取空间飞行对人体生理、心理和工作能力影响效应的科学数据;
2、研究空间飞行对人体心血管、前庭、脑认知的影响效应、空间骨质丢失的细胞分子学机制,探索基于力学刺激原理的在轨骨丢失防护技术。
3、研究空间飞行对航天员情绪及眼手协调性的影响效应,评估飞行任务人体营养代谢水平。
4、观察空间飞行对人体药物治疗反应的可能影响,为后续空间站驻留任务航天员医监医保、失重防护,以及环境监测积累宝贵的实验数据和经验 。
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
1
在轨有害气体采集与分析技术研究
2
在轨人体质量测量技术研究
3
空间飞行对心血管调节、前庭眼动及脑高级功能的影响研究
4
失重生理效应防护的细胞学效应研究
5
骨丢失防护技术研究
荣誉表彰
获奖单位
所获奖项
神八天宫对接任务团队
2011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
任务意义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成功对接,标志着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任务的全面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全面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交会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撤离返回”的预定目标,标志着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