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通,让人想不通
在黄河一年三次决堤,逼得朱元璋家破人亡的时候,大员朝廷内正在进行一场事关重要的高层会议。
会议的排场摆的很大,帝国显赫人物基本都到场了,但会议的内容倒是很简单,那就是考虑一下,黄河决堤了,到底是要修黄河,还是要放任自流,任由黄河泛滥下去。
今人读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不免十分疑惑,黄河都泛滥了,大水哗哗冲,居然不去修?
我们觉得很不合理,但在大元朝廷看来却很合理。
因为黄河泛滥总会过去,只要过去了,那就天下无事,四海升平,人死了挖坑一埋,人口基数少了总有人愿意再生。
而如果这个时候朝廷非要介入修黄河,能不能修好且不说,光是财政支出就是一块心头肉,那是要花不少钱的。
这个时候的大元朝廷,皇帝是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妥懽帖睦尔是蒙古名字,汉文直译过来的意思,是铁锅。
而此时的大元朝廷,就正像是一口千疮百孔的大铁锅。
商量来商量去,最终还是决定要修一下黄河。
主理修河治河的,是一个叫做蔑里乞·脱脱的人,我们简称他为脱脱。
脱脱,这是元朝的丞相,也是元末时期比较有名气的一号大臣。
这个脱脱有心救国,所以对修河的事情非常上心,不过虽然修河是归他管,但他毕竟只在中央发号施令,并不实际参与工作,再加上他时间紧,任务重,治河的同时还要负责编修《辽朝》《金史》《宋史》,实在是无暇他顾,所以本来挺好的赈灾治河就出现了意识形态上的变化。
在历史上,黄河时常泛滥,因为黄河的泥沙含量很大,而大量的泥沙堵塞则会使得黄河两岸的地势出现一种十分奇怪的状态,那就是南高北低。
南岸高,那水就不容易决堤,北岸低,河水就容易在北岸爆发,所以在自然状态下,黄河会在北岸决口。
但是我们要知道,元大都是在黄河北岸,为了保护都城不受洪涝灾害,所以这么多年来朝廷一直在强行加高北岸堤坝而掘低南岸。
这是什么操作?这等于是强制让黄河南流,结果汹涌奔腾的黄河水夺淮入海,因此黄河南岸一直是洪水泛滥的重灾区。
治理黄河,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治河,一部分是赈灾。
治河,那就需要广泛招募民工,雇佣大量的劳动力,乃至于高强度的征发徭役。
秦始皇时代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汉武帝击匈奴一度导致西汉的民生崩溃,隋炀帝修运河死伤无数,历史上不合规矩的徭役往往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强迫从业者白干,有时候不给工资,更变态的还不管饭。
而所谓赈灾,那就更简单了,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那就是朝廷派发钱粮,救济灾民。
朝廷出钱出粮食给老百姓,这肯定是好事儿,但问题是这钱粮由脱脱报备皇帝,然后从国库里支出来之后,并不能第一时间就交到受灾群众的手上,而是要一层一层的分发下来。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百姓,这一笔钱粮经由的官员不下百人,经由的部门也不下数十个,各部门留点做私用,经手官员层层盘剥,银钱到了老百姓手里,变成了皇帝的新衣,说的出来看不到,明明在那你摸不着。
有钱人吃的满脸是油,满头大汗,左手鸡腿右手鸡蛋,拿着朝廷的赈灾款酒足饭饱之后,宁愿那些大鱼大肉发烂发臭,也不可能给因为饥饿而栽倒在路边的老百姓一口吃的。
那些原本属于朱重八一家的救济粮被克扣之后,朱家家破人亡,而在治理黄河的问题上,朝廷也出了岔子。
自带干粮且没有工资的大量河工和农民百姓们对朝廷积怨已久,有人很快抓住了这个机会。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刘福通。
刘福通一看大家的不满情绪可以被利用,就想鼓动着大家伙跟他一起造反。
这个刘福通,他是安徽阜阳界首市人,生于当地的一个巨富之家。
朋友们请注意,不是普通富裕,也不是特别富裕,而是巨富之家。
可以说,刘福通是个妥妥的富二代,养尊处优,吃穿不愁,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是黄河再泛滥几年,蝗虫再飞上他几个月,也并不能影响刘福通的生活质量。
说白了,这个刘福通他是地主阶级,而且还是地主阶级里的精英。
他这样的人想要造反,实在是让人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所有的百思不得其解,到最后都会有合理的解释。
脱脱挂名赈灾治河总指挥,而之所以说是挂名,是因为脱脱老兄实在是太忙了,他根本没有时间亲力亲为,就如他以为他的粮食和钱款拨下去之后,老百姓就能喝好吃好一样,在治河问题上,当然也会出现想象不到的变化。
总而言之,脱脱的想法是丰满的,但残酷的现实是骨感的。
作为大元朝廷的权臣,脱脱想的还是太天真了。
挂名的脱脱只知道黄河水奔腾不休,具体治河的,是另外一名叫做贾鲁的大臣。
贾鲁修河,不仅仅只依靠朝廷的财政支出,也要靠黄河沿岸的富户来支持工作,贾鲁一来二去,就跑到了刘福通所在的刘家去要钱。
老刘啊,朝廷这要修运河了,你是不是得掏点钱,支援支援我们工作啊。
按理说朝廷勒索富户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大家也早就应该习惯了。
朝廷勒索富户,一般要率先勒索最富的,因为只有最富的掏钱了,比较富的才会跟着掏钱。
如果想要让黄河两岸的大多数富户都掏钱,就必须先让刘福通家这个特大户先掏钱。
但问题是,刘福通这个人有点轴,贾鲁派人一连要了好几次,刘福通愣是一个钢镚也不愿意掏。
刘福通不掏钱,那么大户募捐的工作就有了阻力,钱收不上来,治河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治河的进度一旦被影响,那他贾鲁肯定要挨收拾。
你刘福通想要让我贾鲁挨收拾,那我就先让你刘福通遭殃。
于是,贾鲁在疏通河道的问题上动了手脚,专门挖了一条引水渠,强行把黄河水引到了刘福通家,结果大水一顿冲,不仅把刘福通的田地给毁了,还把刘家的祖宅给冲没了。
祖宅,那不仅仅是刘家的基业所在,更是刘福通家的精神象征,老刘家几代人的牌位都供奉其中,这里镌刻着百年来刘氏一族的记忆,现在被贾鲁这么一搞,什么都没有了。
刘福通很生气,刘福通很上火,对他这样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养尊处优的人来说,也许给贾鲁两个钱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是自己生而为人的精神印记。
您看我说的有鼻子有眼,但其实这个记载,它还有待商榷,因为这个故事出自一本叫做《界首一览·人文》或是《界首县志》的书籍,出处是有,但问题是原书我没找到,我们只能把这个故事当成是刘福通起义反元的一个(参考)原因,所以不要想当然的把贾鲁这位历史上的治河名臣想象成一个坏人,事实上,贾鲁在水利方面非常专业,他是一位相当著名的河防大臣,说他半生治河造福于民,那也是丝毫不为过的。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了,刘福通决定要造反起义,反抗元朝的统治。
然而造反这种事儿风险很大,自己单干估计没戏,于是刘福通很快拉拢到了一个叫做韩山童的人。
这个韩山童,是一位沿着黄河两岸传教的神棍,主要研究方向是白莲教。
白莲教,始建于两宋年间,创始人是南宋绍兴年间一个叫做茅子元的僧人。
闻道信三清,求佛问如来,但白莲教所信奉的神祇却并不唯一,且十分复杂,白莲教徒有信玉皇大帝的,有信阴间的阎王的,还有信孔夫子的,但这其中最流行的,还是信奉弥勒佛。
白莲教经常宣传弥勒佛将会下生人间,在人间出生,拯救这世间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
按照佛教的理论,生活在天上的弥勒寿命是四千岁,而又由于天上的时间流速和人间并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天上一日,人间十年”,所以天上的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就是整整五十六亿年。
朋友们,太阳熄灭要五十亿年,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变长,也不过二十五亿年之前的事情。
对于老百姓来说,你告诉他五十六亿年之后会有神灵来拯救他,帮助他过上无灾无病无忧的美好生活,约等于你什么都没跟他说。
白莲教当然不可能跟教众们说你们别着急,五十六亿年之后弥勒就会拯救你,因为大家当时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家很着急,所以白莲教说不用等了,弥勒已经降生了,而且随着弥勒的降生,这世间还会诞下一位圣明的君主,也就是明王。
其实,重要的不是弥勒,也不是明王,对于那些大批的白莲教众来说,他们真正得到的,是希望。
哪怕希望虚无缥缈,那也会给人以生的勇气。
刘福通在黄河边上溜达,很快就结交到了韩山童,恰好,这个韩山童也早有反心,一直也想要干票大的。
我们要知道,这个韩山童所推广的白莲教,它虽然是在南宋初创,但是很早之前就传播到了北方,元朝统一之后香火更旺,甚至还一度得到过朝廷的扶持,但是后来白莲教组织过很多次武装起义来反对元朝的统治,所以后来朝廷又把白莲教给禁了。
这么一看的话,这个白莲教它一开始就有不安分的因素存在,韩山童这么多年来推广白莲教,目的也正在于此,那就是为自己未来的造反起义造势。
现在,刘福通和韩山童两个怀揣着巨大理想的年轻人终于碰头,于黄河的水浪声中,他们原本平静或者是平庸的人生命运,也开始悄悄改变。